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
- [Free Guider]「路向」是為人生道路的方向,亦是香港主要服務四肢傷殘人士的非牟利自助組織。回溯至 1985年,一群熱心的義工在醫院發現到一群肢體嚴重傷殘的朋友,除了身體有傷殘外,思維仍非常清晰有序,但因社會缺乏相關褔利、資源、設施及家人的支援,所以只能安放他們於院舍。......
「路向」是為人生道路的方向,亦是香港主要服務四肢傷殘人士的非牟利自助組織。回溯至 1985年,一群熱心的義工在醫院發現到一群肢體嚴重傷殘的朋友,除了身體有傷殘外,思維仍非常清晰有序,但因社會缺乏相關褔利、資源、設施及家人的支援,所以只能安放他們於院舍。
這些義工朋友覺得他們仍有表達個人自主、以自身能力服務及回饋社會的權利。故此,他們和其他幾個義工組織聯合起來,成立一個「路向義工團」,最初他們會到各大院舍探訪肢體傷殘的朋友,發掘並培訓他們成為義工服務社會,在 1991 年註冊成為非牟利團體,而1994年獲得香港公益金資助,到了1995年正式改名為「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
自助組織與自助小組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是一個病人自助組織,和一般社企及服務機構完全不相同。
協會總幹事陸嘉明先生說:「服務模式是以『自助互助』形式進行,全由病人自己主導,用同路人的經驗去分享教導其他的新傷者,例如怎樣渡過困境等,達致互相幫助及協助新傷者盡快適應的目的。」
「肢體嚴重傷殘的朋友,有部份是與生俱來,而另外大部份是後天因某種原因或發生意外造成的。而面對突如其來的巨變,很多時都會令到病患者及其家人都感到徬徨及無所適從,在這個時候十分需要有相關經驗者的協助。」
「協會會透過曾經歷的病患者,探望及講述自身的經歷以協助病患渡過其艱難的時間。除了定期探訪病患者外,協會更會定時同政府有關部門開會反病患者實際需要,為他們爭取合適的社會政策、應有的權益及褔利,例如無障礙的士、電動輪椅、傷殘人士照顧者的津貼及就業支援等,透過政策的配合令到一眾嚴重肢體傷殘人士可以重投社區。」
「我們不希望只單方面給予病患者服務,更希望他們受助後可以回饋社會,達致自助循環,希望新的嚴重肢體傷殘人士能盡快適應後,憑自身的經歷去幫助其他的病患者。」
陸先生續說:「一般傷殘人士的政策及褔利可以說比較普及和全面,但相對於肢體嚴重傷殘的朋友來說更需要獨特及針對性的支援及配套,有見及此協會會用僅有的資源盡量協助這群肢體嚴重傷殘的朋友。
多元化服務深入的跟進服務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服務相當多元化,包括有康樂組、編輯組、義工組、地區互助網絡小組、復康資源組及探訪組等十個服務小組。共歸納成四個服務方針,包括:個案探訪部、復康資源部、公眾教育部、政策倡導部,另外亦開展鼓勵殘疾人士就業的社會企業部,達至完人服務(由受傷住院至重投社區)。
陸先生說:「協會主力工作比較重視個案探訪,因為所有服務都是始於探訪。我曾經以一個社工的身份去探訪一些病患者,但他們完全不予理會,只問我有沒有坐過輪椅、有沒有試過身體癱瘓?如果沒有嘗試過就不要和我說話。」
「但是當協會中的輪椅義工走去他們的身邊,以自身的經歷分享經驗所得到的結果會截然不同。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及了解後,輪椅義工便會提供一些相關的意見,令他們可以善用所屬地區的支援服務,為他做好一個離院後的安排工作。」
「因路向只是一個病人自助組織,所以會介紹另一個社褔機構去跟進病患者的實際需要,而協會的義工亦十分清楚政府的資源架構,如果病患者有什麼其他需要,例如就業、讀書、經濟問題及因意外的法律問題,協會都會憑過往的經驗提供相關意見去協助他們。另外病患者如因身體狀況改變需要搬家或改裝家居設施,協會的義工更會帶他們去其他輪椅人士居住的地方,讓他們可以親眼見到及了解如何去改裝,從而可以和親人或照顧者一同居住,增強家庭成員的信心。」
路向站在服務肢體嚴重傷殘患者的最前線,故更了解他們及家人的實際需要,因為在康復路上,家人無私的付出及關懷居功不少,以致讓患者能夠更快適應生活。陸先生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說:「一位全癱病患者的照顧者,在社區裹其實是最需要被人照顧,不過經常會被人及自己忽視。因為她要長期照顧一位全癱人士其實是非常辛苦的,故此協會於 2014 年成功爭取到「嚴重肢體傷殘人士綜合支援服務」,透過服務為照顧者騰出餘閒稍作休息,讓他們重拾部分的個人生活,不過協會根本無力去承接這個大項目,因此透過社署物色一些較大型及有更多資源的社褔機構,例如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保良局等承接項目,然後協會則會和他們緊密合作,並將相關個案轉介,由他們聘請照顧員予有關殘疾人士。」
「協會雖然扮演一個中介角色,但我們要經常和各大社褔機構緊密聯系及保持前瞻性。為使用者發聲及反映實際需要,希望這樣可以帶出更多討論,成就一些新的計劃出現。路向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會每件事都會親身去做,好像一位會員朋友找協會去協助裝修家居,雖然我們並不擁有油漆、木工、安裝水喉及電力的相關知識,但協會會利用社區不同的資源找到合適的人選,最後完成整個服務。」
公眾教育vs成本效益
「路向」十分鼓勵殘疾人士就業,亦會為其提供相關協助。
陸先生說 : 「大概10年前開始,協會就探索了一些適合身體活動能力有限的傷殘人士的工作方式,成立了一個社會企業。在配合現有中心內的資源下,開拓了更多嚴重肢體殘疾人士的就業職位。當時,我們主力發展網頁及紀念品商店(以水晶為主)的相關工作,透過利用互聯網的優勢,我們與深圳「中華殘疾人服務網」合作聘請兩地殘疾人士發展網頁及動畫製作業務,善用深港兩地傷殘人士的設計才能。」
「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協會發覺香港的情況和內地相差非常大,以成本效益而言,完全找不到競爭優勢,故此開始嘗試轉營及找自身的長處。在2014-15年獲社會福利署 「創業展才能」 計劃的撥款港幣二百萬元作為業務的起動基金,成立「逆境商數 AQ培訓計劃」,因為每個傷殘人士都擁有自己的抗逆經歷,希望透過他們自身的經歷加上專業培訓及知識,讓他們能夠進身商界及人力資源公司做培訓工作。」
「公司曾走訪中港台,到各大公司舉辦分享會,希望每位傷殘人士能夠找到自身長處,並透過訓練、課程體驗及工作可以令到他們開闊眼界,公司發展至今已接近3年,總算是可以自負盈虧。」
「於2007年中旬,本會先曾與「泗和棧石油工程有限公司」,商討聘請嚴重肢體傷殘人士方案,推出「傷殘人士在家就業計劃」,即僱主無需改動公司設施,而殘疾人士則在足夠的支援下,一方面安坐在無障礙家中,一方面投身社會工作。但是礙於石油工程有限公司規模太細只能聘請2-3名殘疾人士。協會嘗試和其它公司商討,但是未能成事,只因部份企業見到輪椅人士的傷殘之處而不能看到他們的能力;另外就是成本效益的原因,他們認為既然要用同等的價錢,為何要聘用傷殘人士?這些只能從公眾教育開始令他們重新認識殘疾人士。」
生活上的小遺憾
訪問接近尾聲,陸先生和我們分享對無障礙的設施及感受,他認為政府在很多方面比較審慎,很多時候身為傷殘人士協會總幹事的他會更為著緊。
他認為事情可從兩方來看,一方面是如果人的態度沒有作出改變,環境如何無障礙亦沒有大用,因為傷殘於人的心裡都是充滿障礙。
例如一部升降機開門的時候,所有人會立即沖入去,完全不會禮讓給傷殘人士優先進入,就算是先讓傷殘進入的,有些都不見得是從心而出,只是有人要求他禮讓而已,所以只要一天,人的心裡軟件沒有任何改變,硬件的無障礙設施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路向」會經常舉辦一些體驗計劃,讓健全人士試做一天輪椅友,事前不會通知任何人或機構,讓他們親身感受到當中的難處。協會只想帶出一個訊息,禮讓絕對不是什麼恩賜,希望他們可以作出合理的選擇,例如,為什麼自己有能力而不去選擇扶手電梯或樓梯,讓一些沒有選擇的傷殘人士優先乘搭升降機。協會希望能多做一點公眾教育,讓他們身同感受,了解更多傷殘人士的需要。
而另一方面是硬件,政府於2008年作出檢討及制訂「設計手冊:暢通無阻的通道2008」後,一直至現在還沒有更新,希望有關方面重新制訂無障礙手冊,讓更多公、私營企業能夠跟隨指引,作出改善。
如果所有地方都設計成無障礙的環境,其實不單是輪椅人士可以使用,而是可以令所有人都可以受恵共享,例如懷孕婦人、嬰兒手推車及行動不便的老人家。但現時很多地方都沒有無障礙通道直達,令很多輪椅朋友完全沒有任何選擇,如選擇自己想用餐的餐廳,這是一件十分遺憾的事。
其實還有很多令輪椅朋友不快的事,例如買衫試身及想去髮形屋剪頭髮等等,這都是大部份輪椅朋友生活上的遺憾。
陸先生最後概括說:「軟件方面希望教育下一代及所有人士,硬件方面有代觀察,希望香港政府能增加多資源及支持無障礙交通的基建發展。」
如想了解更多關於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的服務或活動,請瀏覽 http://www.4limb.org
Source: Free Guider
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Freeguider
Next 衝破障礙「一同夢」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