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齡人口已達2.5億 當你老了如何養老?
- [Sina 新浪香港]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每年增加8000多萬老齡人口。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已達2.5億,每年增加8000多萬老齡人口。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服務需求日漸增多。實現“老有所養”,成為當前及今後迫切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記者在多家養老機構調查發現,近年來,一方面,政府及各社會力量積極迎接“銀髮”大考,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老年人的養老心態發生了新變化,青睞的養老方式更加多樣,觀念也更為務實;另一方面,養老服務仍然面臨著諸多難點痛點,是社會發展的明顯短板,服務供給無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需求。
1。養老院有養老院的精彩
趨勢
近日發佈的《老年健康藍皮書:中國老年健康研究報告2018》指出,健康老齡化將促進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報告同時預測,到2050年,我國GDP的三分之一來自於老年人,“養老經濟”將成為重要經濟支柱,發展長期照料、健康養老服務大有可為。
“這幾年,‘養老經濟’開始成為一個高頻詞,養老消費人群迅速擴張。僅從目前杭州的養老市場來看,各種養老機構層出不窮,數量遠不是五年前能比的。”浙江杭州金色年華金家嶺退休生活中心工作人員葉亮說。
葉亮介紹,金色年華金家嶺退休生活中心成立於2008年,是杭州第一家民辦擁有200張以上床位的高端養老機構。
“當時杭州的養老市場佈局比較單一,基本就是公辦養老院。”葉亮說,金色年華這樣的民辦養老院給了杭州老年人新的選擇,配置的老年大學、國際交流中心、休閑娛樂中心、酒店式渡假公寓等硬件設施,讓老年人的退休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75歲的杭州老人張成已經在金色年華住了6年,除了逢年過節,平時都住在這裏。據張成介紹,他女兒在美國定居。2004年,女兒把他們老兩口接過去住了一年半,由於生活不習慣,僅過了一年多,老兩口就回到杭州生活。
“2012年老伴去世後,一些老朋友就推薦我住養老院。一開始我還有些牴觸,但熟悉了養老院的生活後,就慢慢喜歡上這裏。”張成說,在養老院吃得好,覺也睡得好,還能認識很多新朋友。
《中國養老院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隨著人口老齡化以及家庭結構小型化的發展,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機構養老或將成為未來養老體系的重要支柱。
“這就對養老院所提供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並且,不同年齡段的老人對養老院的需求也截然不同。”葉亮說,60歲到70歲的老人普遍喜歡“旅居式養老”,想在一些山好水好空氣好的地方享受退休後的時光;而超過75歲的老人,由於身體機能老化明顯,對醫療資源就更加依賴,所以對他們來說,距離醫院近的醫養結合的養老院就變得更符合需求。
同時,在傳統的全托養老院蓬勃發展的同時,日托養老院也廣受大家的關注。據瞭解,日托養老院主要以身心較健康的老年人為目標群體,為其增加興趣愛好、擴大人際交往提供了廣泛的空間。老年人白天在日托養老院接受照料、參加活動,晚上再回到家中,既緩解了老人的孤獨感,又可保持與家人的密切聯繫。
4月初的北京已是春意盎然,北京市西城區廣外怡樂園敬老院內的文化坊不時傳來悠揚的曲子,這是60多歲的李達高在練習吹小號。不遠處,老年活動室、棋牌室、書畫室、舞蹈排練室、按摩室、心靈聊吧等十餘個房間里,每間都有老年人活躍的身影。
這樣熱鬧的場面在廣外怡樂園敬老院每天都會看到。據工作人員李達高介紹,廣外怡樂園敬老院具備老年人日間照料和老年公寓的雙重職能。“這附近小區多,老人也多,每天都有幾十位老人來這裏吃午飯、參加娛樂活動。”
近年來,我國各地的日托養老院迎來快速發展期,這與老年人的養老觀念有著密切關係。“通過對2000餘位居民走訪調查,我們切身體會到了老年人懷有較深的居家養老觀念。”通過挨家挨戶地調查,李達高發現,獨居、“空巢”老年人越來越多,他們戀家思友的街坊情結,擔心熟人歧視的心態,使他們寧肯“獨守空房”,也不願到養老院。“日托養老院作為一種介於專業機構照料和家庭照料之間的新形式,對於老人以及無暇照看老人的子女來說,都不失為一種好選擇。”李達高說。
此外,養老服務也具有很強的延展性。“如今,一些第三方養老機構開始提供代購代買、上門理髮、陪同就醫等業務,服務形式越來越豐富。”小李說,未來,隨著市場的發展,上門助老服務會是一塊“大蛋糕”。
2。走出醫養結合的貼心之路
數說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國養老服務機構近3萬個,養老服務床位746.4萬張,其中養老機構床位數392.8萬張,社區養老床位數353.6萬張。居家、社區、機構養老共同作用,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正在加快形成,可供老年人選擇的養老方式更加豐富。
來到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安化樓社區的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驛站,記者老遠就聽到活動間內傳來老人們聊天的歡笑聲,周邊社區的老人們正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玩著康樂遊戲。退休老人鄒秋平就是其中的一員。
鄒秋平家住龍潭街道,距離養老驛站不遠。由於退休後空閑時間多,平時娛樂活動較少,在養老驛站成立之後不久,她和退休的姐妹們就成了這裏的“常客”。
“我剛在驛站剪了個頭髮,才8塊錢,比外面的理髮店價錢便宜多了。”見到記者,鄒秋平熱情地講起自己對養老驛站的感受:“過去,老人有一些需求或想找人幫忙,除了自己的兒女也不知該找誰,現在好了,有了這個養老驛站,不管有什麼需要,大到體檢、看病,小到吃飯、修腳,只要打個電話預約,就能有人來幫忙解決,還能提供上門服務,真的是非常方便,讓我們老年人心裡感到很安全。”
“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開始推行養老服務驛站。安化樓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龍潭街道於去年10月份建成的規模較大的養老驛站。”北京市東城區小棉襖愛老居家養老服務驛站負責人王玲力介紹說,安化樓驛站結合區位優勢和硬件設施條件,為周邊老人提供了居家醫療護理、居家醫療健康等方面的服務。
不同於提供長期床位住宿服務的傳統養老院,安化樓養老驛站里的老人隨來隨走,驛站只提供臨時性的生活服務,屬於居家養老的一種創新模式。“政府在場地提供和硬件裝修上為驛站提供了資金支持,這幫助我們可以在無障礙設施、功能性設施上做更好的調整,更專業、便利、安全地為老人提供服務。”王玲力說。
為了給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務,安化樓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設立了專用電梯,方便坐輪椅的老人來驛站享受服務。從電梯一出來,就是養老驛站的健康區,在健康區設有體檢設備,老人每天通過刷身份證,就可以免費做各種身體檢查,還可以將結果直接打印出來。驛站設有健康諮詢室、理療室。驛站內的康複大廳完全按照康複醫療中心的標準設計。驛站還設有日間照料室,術後康複期和有短期託管需求的老人都可以預約使用。因為有政府的租金補貼,驛站的服務價格要低很多。
據瞭解,安化樓養老驛站服務範圍主要包括周邊的安化樓、新家園、夕照寺等社區,服務目前覆蓋周邊400到600位老人。
服務好托底和扶助保障人群,是養老驛站的第一任務。安化樓養老驛站目前服務著290位左右保障人群,其中托底保障人群包括特困老年人、低保低收入家庭中的失能老人、失獨老人。扶助對象則針對中重度失能的高齡老人。“他們生活困難較多,對養老服務有著強烈的需求。”王玲力告訴記者。
驛站為社區老人提供居家養老的生活服務,成為老人與生活服務資源的鏈接平台。在老人的子女或保姆不能陪伴的情況下,驛站工作人員可以陪同老人出行、就醫。同時,也可以滿足老人個人護理方面的需求,包括理髮、做飯、洗衣、修腳、小時工等。
不僅如此,為了做好老人慢性病管理,提高老人生活品質,安化樓養老驛站還鏈接了東城區三甲醫院的專家團隊,為老人提供健康諮詢服務。
除了政府托底扶助之外,社區養老驛站的運營還需要進一步擴展服務範圍,滿足更多老人高品質的養老需求。“我們也在不斷開發更多符合老人期待的服務項目,滿足更多的市場需求。這方面的突破,也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今後養老驛站的服務範圍還會繼續擴大。”王玲力說。
3。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痛點
聲音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王浦劬認為,推進醫養結合要避免造成社會資源浪費,應當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機製、責任共擔機製、資源整合機製和跨部門協同機製,促進多方面醫療衛生和養老資源的共享、整合。
按照國家“9073”工程,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人數比例為90∶7∶3,即97%的老人將以居家為主,和子女生活在一起或者依託社區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為了實現這部分人老有所養,北京、廣西、新疆等地都進行了探索。然而,業內人士認為,我國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發展仍處於起步階段,服務質量低,難以滿足個性化需求。
一些從業人員反映,居家老年人醫療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有效滿足。例如,在北京市推行新醫改和分級診療政策下,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工作量隨之增加,全科醫生和護士工作量大,人手嚴重不足,無法滿足老年人上門醫療護理服務需求。另外,居家上門開展服務的標準、規範、收費及醫保報銷政策等也有待完善。
“社區養老驛站由於受到資質限製,還不能為老人提供醫療方面的服務。”除此之外,鄒秋平表示,“養老驛站的許多醫養結合的項目,不能通過醫保報銷。如果老人需要相關服務,還需要花費較大的成本。”醫養結合是老人在養老方面的重要需求,但是醫養結合什麼時候落實、怎樣落實這些問題還需等待進一步的方案。
此外,當前養老市場的不成熟,以及老人在養老方面的消費觀念還比較保守,也是社區養老機構在經營當中必須面對的痛點。
“為瞭解決養老驛站經營的痛點,保證產業發展的持續性,我們依靠規模化、集約化運營來降低成本。”王玲力為記者算了一筆賬,“比如為老人提供上門修腳的服務,最早老人可能要花費100元,但通過我們統一安排服務的時間、集中地點,就可以取得較高的服務效率,降低服務成本,老人現在只需要花費60元,集約化對於提升老人生活品質和社區養老驛站的運營效益都是有益的。”
“此外,我們會儘可能地鏈接社會資源,比如說我們是北京市第一家與美團合作並通過美團配送員為我們配餐的驛站。這使驛站降低了不少人工成本。”王玲力說。
4。老人“可承擔” 企業“有回報”
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大力發展養老特別是社區養老服務業,對在社區提供日間照料、康複護理、助餐助行等服務的機構給予稅費減免、資金支持、水電氣熱價格優惠等扶持,新建居住區應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改革完善醫養結合政策,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製度試點,讓老年人擁有幸福的晚年,後來人就有可期的未來。
在多種養老模式並存的現狀下,如何將分散在醫院、機構和家庭的醫、護、康、養服務整合,為老年人提供全過程、多層次、多元化的健康養老服務,成為一個關鍵。
“養老應向系統化和專業化方向發展,由政府、市場、家庭和社會共同推動養老服務體系的完善,並使第三方機構、政府和家庭形成三方共贏的局面。”葉亮認為。
面對養老服務的急迫需求,國家連續出台多項養老服務業支持舉措,一些地方在降低養老服務業準入門檻、探索養老服務新模式等實踐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位於上海虹口區的彩虹灣老年福利院,2月26日剛剛開業。該福利院共提供養老床位860個,數量為上海中心城區公建民營養老項目之最,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由上海市虹口區投資建設,由央企國投健康與民營企業康樂年華聯合運營。這種城企聯動、公建民營的創新養老模式,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福利院內設有內科診室、中醫康複及其他一些相關科室,具備自理、介助、介護、特護多種功能,為老人提供養、護、醫、康全程服務。
值得一提的是,這家老年福利院還創新推出了一項“時間銀行”的舉措——義工為老人提供服務的時間會存儲到“時間銀行”里,以後可以兌換自家老人或者本人在福利院里享受其他義工提供的免費服務。
“福利院飯菜每天都不重樣,不僅色香味俱全,還根據老年人身體狀況和健康製訂菜譜。”一位工作人員說。除了午餐向周邊社區老人開放之外,彩虹灣老年福利院還將院里的康複器材也向社區老人免費開放。目前,首期50張試運營床位已經推出,150多位老人前來登記預約。
據瞭解,彩虹灣福利院之所以人氣旺盛,價格適中是個重要因素,這得益於地方政府、央企、民企的有效聯動。具體來說,上海市虹口區政府的投資極大降低了包括物業費用在內的項目成本,國投在微利基礎上帶頭推進產業化進程,為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鋪路搭橋,發揮民企在養老領域的作用。
“養老產業不是個夕陽產業而是個朝陽產業。我們要加大投入,在微利基礎上逐步探索建立養老產業的營利模式,為社會資本進入養老產業探索新路徑,讓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需求得到滿足。”國家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會生表示。
專家認為,通過各級政府的政策支持,實現企業建設運營成本和服務價格雙下降,既可以讓老年人購買服務“可承擔”,又可以使企業提供服務“有回報”,形成多贏態勢。可以預見,隨著我國邁向老齡化社會的步伐不斷加快,養老產業正迎來發展的春天。
Source: Sina 新浪香港
Website: Original URL
Author: 邱玥 訾謙 姚亞奇
個人護理,北京大學,中醫,首期,美國,北京,上海,樓,董事,輪椅
Next 輪椅族出遊好難?小鮮肉日常引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