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亂劃界?葵涌一邨分二山上5座樓歸山下 區議員:影響規劃
- [HK01]阿茵自葵涌邨住處駕着電動輪椅,穿過馬路,來到前往葵興邨的百步梯前,連落樓梯前高起的那一級也無法跨過。梯下的馬路和一家雜貨店,是她對葵興邨唯一的印象:「好荒蕪!沒什麼吸引我去。」葵興邨其實不荒蕪,只是山上山下,對她和一些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言,是兩個世界。......
阿茵自葵涌邨住處駕着電動輪椅,穿過馬路,來到前往葵興邨的百步梯前,連落樓梯前高起的那一級也無法跨過。梯下的馬路和一家雜貨店,是她對葵興邨唯一的印象:「好荒蕪!沒什麼吸引我去。」葵興邨其實不荒蕪,只是山上山下,對她和一些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言,是兩個世界。
最近選舉管理委員會提出2019年區議會劃界建議,包括將葵涌邨和葵馥苑當中的6座樓宇劃至「葵興」選區。當中的人,卻無法隨地圖上的那一筆,輕易被拋擲至山下。原屬一個社區的葵涌邨被斬為兩份後,遇上的問題,豈止上山下山?
兩邨通道:百步梯、大斜坡、斜坡
「山長水遠,好像行山那樣。」阿茵邊兜着大路下山,邊無奈地說。
最近選管會提出區議會劃界改動建議,葵涌邨春葵樓、夏葵樓和秋葵樓,以及葵馥苑安葵閣及樂葵閣被建議列入「葵興」,即葵興邨一帶。然而,葵涌邨和葵興邨之間隔着一整座山坡,兩地之間的通道,只有輪椅無法通過的百步梯,以及兩條各需走至少15分鐘的坡道。
其中較近的那條路有個大斜坡,只容一部電動輪椅通過,旁邊還有個凸了出來的閘水位,同時坡道微微斜向馬路,要小心地慢慢駛過。阿茵早前拍片示範輪椅人士如何由葵涌邨到葵興邨,才第一次走這條路,「我很驚那條長命斜,望住時,我在想,怎辦呢?究竟落不落去呢?好像要放下自己的生命才落到去。」她直言:「驚的,比我想像中危險。」
「我不想日日行山,不找算了」
這天再挑戰此路,她特別慢駛,途人都要讓路她才可安全通過。下了山,要過兩次馬路,兜過一些街舖,才找到議員辦事處。「山長水遠,落到去找個議員,真是……」阿茵疲累地說。
回程時走另一條路,無可避免地又是斜坡——葵涌邨本來就建於山坡之上。其中不少路段還是各個建築物的車輛出入位,把路面造成了斜台,只見阿茵的輪椅向馬路邊滑了幾吋,停下,才可以駛回來。
如果選區真的改劃,阿茵想找當區區議員求助或反映意見,可能每次都要這樣上山下山。「我不想日日行山——我不找議員了,當沒了件事吧。」阿茵苦笑着。
『你要我去找葵興邨的議員,我會很無助——明明葵涌邨這麼近,葵興邨那麼遠。』
現時葵涌邨和葵馥苑6座樓宇當中也有區議員辦事處,但現屆葵涌邨南區議員黃潤達說,區議員資源少,屆時葵興區的議員未必有足夠金錢或人力在這邊開多一個辦事處,辦活動如只夠資源辦一次,也或偏向在山下舉辦,阿茵就要下山才能參加,改區變相剝削其參與社區的機會。
無法投選地理上的「當區」議員
地理限制以外,兩區的議員和街坊也未必互相熟悉。「我怎樣向他說我許多的東西?很難講得出。要信任,認識久些,大家有個默契。我又不識他,你要我將自己的個案交給他,我覺得,好像被拋來拋去。」阿茵嘮嘮叨叨,彷彿藏着不安。
若想找原來熟悉的議員,也是可以,但前提是該議員再當選,才有資源繼續服務。她卻失去了投票給這個人的權利,可以投的會變成了不熟悉的葵興邨候選議員。現屆葵涌邨南區議員黃潤達指,居民不認識候選人會影響投票意欲——公民參與的程度,或者就此倒退。
即使阿茵原來熟悉的議員再在葵涌邨當選,也未必有權力為她這「非當區」居民爭取所需。黃潤達說:「例如說在(被納入葵興選區的葵涌邨範圍)公園加設施,如果我說要加小朋友的,他(葵興區區議員)說要加長者,最後房署聽誰說?他才是當區區議員。」
兩區需要不同易生矛盾
兩個社區,本來就有各有各的特性和需要:葵涌邨選區以公屋為主,葵興區卻有公屋、租者置其屋、舊式唐樓等;葵興選區鄰近地鐵站,葵涌邨卻以巴士為主要交通;據2016年中期人口普查,葵涌邨南選區65歲或以上人口為10.3%,若加上葵涌邨北,更只有8.9%,而葵興選區則為22.6%——兩地單在長者服務上的需求程度已有不同。
「葵涌邨在規劃時本身就是一個社區,商場、停車場、街市、公園,以及社會服務機構都是共用,社區問題及需改善的地方都有一致性。」黃潤達說。他又指例如交通、設施,甚至遲些建新公屋道路如何接駁,都需要整體規劃。
「可以兩個區議員一起談,但不知道到時大家能否合作得好。」不同黨派、不同區的居民需要,都會是問題。
劃區標準本包括「社區獨特性」、「自然特徵」
其實選管會劃區的標準,除了人口,還列明了要顧及「社區獨特性」及「區域的自然特徵」。黃潤達說,由1999年開始,每屆區議會都有選區不符人口標準,今年也有11個選區如此,葵涌邨劃界理應保留原樣。
近年人口基數愈來愈低,由2011年的17,282人減至2019年的16,599人,黃潤達指或因政府每屆都會據人口增長估算增加議席,但估算未必與現實相符,結果有些區被逼增加議席,有些區人口少了該區人士卻不想減議席,於是整體議席增加,人口基數則隨之下跌。
議席增加正是令這次葵涌南邨部份樓宇被劃走的原因,2019年區議會選區中,葵芳一帶將新增「葵聯」選區,為符合最低人口標準,將部份原「葵興」選區的樓宇劃入「葵聯」,但「葵興」人數又因而不夠,因此再將原葵涌邨南選區部份樓字劃入「葵興」。
『為了增加議席,強行加個新區,就算是穩定的區也要斬,不夠人就要斬別人的社區,這並不合理。』
分區細議員淪村長、座長
除了葵涌,天水圍嘉湖北、沙田頌安、元朗北朗選區等均出現改劃爭議。分區太細除了易生爭端,過去更一直有聲音指區議員被逼淪為街坊保長,黃潤達也說:「變了議員工作不是論政,而是純粹修橋補路,做村長,甚至是做座長,有什麼事就『篤住』政府部門做。社會規劃、房屋政策、交通,怎麼去給意見,都不用知道,視野會較窄。」他指現時似乎只做蛇齋餅糉、搞好人際關係就可以延續議席,並不是好事。
他說,若以昔日區域市政局的規模劃區會較理想,「如果一個區有10多萬人,議員對整個區的理解會更好,做到全面的規劃。屆時議員資源較多,也可聘請研究團隊,不像現在,最多只能請1至2個同事,可以做到什麼工作?」如果每區服務範圍可以變大,他希望政府賦予區議會更多權力,「如文娛、地區政策,都可以交給區議會決定,而不是純粹諮詢。」
『現在就好像當村長,區議會只是諮詢架構,議員不用認識政策,只需搞好關係。』
在區議會未有改革前,10萬人一個區的想像遙遙無期,但一條邨該不該被劃分到山下,一個完整的社區該是什麼模樣,仍然值得思考。
資料來源: HK01
網址: 原文網址
作者: 黃妍萍
區議會選舉,殘疾人士,地區規劃,城市規劃,社區生活
Previous 星群的士預約費加至50及100元 加幅25% Next 日本學生幫修20輛老舊輪椅 南澳長者心暖暖的